傳統的定義
“你是個人才嗎?”如果拿這樣的問題,去問任何一個中專畢業生或一個普通技術員,恐怕多數人會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但是,我們從目前各地的統計中能夠找到“標準答案”:凡具有“中專和中專以上學歷”或“初級和初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都被“理所當然”地納入了統計范圍。在此,“人才”是與學歷和職稱劃等號的。
有人將這一基于“統計口徑”的人才定義稱為傳統的“計劃經濟型”人才定義。在計劃經濟時代,只要是中專以上(不包括高中)畢業生,便具有“天然”的干部身份;而只要有技術員以上職稱,無論你在企業還是事業單位,都統稱為“干部”。這一“人才”定義實際上是計劃經濟時代干部統計概念的“翻版”。
現實的尷尬
盡管多年來我們給予“人才”一個“守恒”的定義,但實際上,隨著人才熱的升溫,“人才”的內涵、“人才”的標準,已悄然發生了變化。
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便是不少地方在引進人才時,把“本科以上學歷”、“中級以上職稱”作為“準入”的最低條件。這可算“門檻”抬高的一個證明。
當然,也有把“門檻”降低的。比如,在廣州等城市,公開允諾,歡迎工人技師乃至職高、高職畢業生到他們那里落戶、工作,以解技工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而這些人以他們的學歷,是無論如何不能劃入“人才”范圍的。但這依然阻擋不了這些城市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沖破現行“人才”定義的束縛,制定更為實用的標準,采取更為開放的政策引進人才。
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目前,“人才”定義在“理論”和“實踐”上產生了某種不一致,它既不是一個學術問題,也不是一個“統計口徑”問題,它已成為我們在日益高漲的人才開發工作中必須正視、必須解答的一個問題?!叭瞬拧钡母拍罾懋斨匦露x。
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是,“人才”難道真的是用“學歷”和“職稱”來劃分?“人才”內涵是否應該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賦予它新的含義?“人才”的定義究竟怎樣才能更科學、更合理、更符合時代要求?
專家的說法
如何給“人才”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呢?
一般來說,“才能杰出者”即為人才。
而人才學研究者則認為,“以其創造性勞動,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較大貢獻的就是人才?!痹谶@里,我們必須同時指出,“德才兼備”是我們多年來一貫堅持的人才標準。
中國人事與人才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通訊說,人才具有類別性、層次性、相對性和模糊性。前“三性”,比較好理解,關于人才的模糊性,王通訊是這樣解釋的:世界上的事物,有時必須清楚,有時反而模糊點好,這要看做什么。在人才研究中,人才這種客體的模糊性,反而可以增加工作的樂趣和意義,激勵我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按照人才學的觀點,人才是不能以學歷和職稱作為界定條件的。國家計委經濟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楊宜勇博士就持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人才”是人力資源市場最活躍的部分。一個人是不是人才,應該由市場來決定。按照現行的規定及統計方法,列入人才名冊的不一定算得上人才,沒有列入人才名冊的,不一定不是人才。比爾·蓋茨大學沒有畢業,誰能說他不是人才?“白領是人才”,誰又能說“藍領”里邊就沒有人才?“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賴于制造業的增長。而制造業發展離不開技能人才的培養?!眹医y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最近向新聞界說的這番話,就包含了這樣的觀點。
上海的啟示
引人矚目的是,今年6月開始在上海實行的居住證制度就對傳統的“人才”標準有所突破。
該項制度推行3個多月來,有1800多名境內人士領取了上海市居住證(A證),其中約有兩成獲證者沒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上海芭蕾舞團的曹燦林只有高中學歷,但由于擅長雕刻木工,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院院長李三立博士等人一起成為了第一批領取上海市居住證者。而在此之前,像曹燦林這樣的人是決不可能作為人才申領居住證的。
曹燦林等人的“幸運”緣于上海在實行居住證制度的同時,推出了一套完整的“評價計分體系”。這一體系由14項要素構成,其中前10項是由個人基本情況、專業能力和導向三部分組成的基本分,滿分為120分。后4項為附加分,共30分。申請者14項要素累計達到60分,便可獲一年期居住證,超過70分,便可獲3年期居住證,而要拿5年期居住證,則需達90分以上。雖然“評價計分體系”也考慮了申請者的學歷和職稱,但它已不具有以往在引進人才時那種“一錘定音”的性質。
上海的這個“評價計分體系”,突出了居住證申領者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使人才不再與學歷、職稱劃等號。整個評價計分體系,除了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有相應的分值外,取得職業資格、擁有發明專利及取得經認定的專業培訓證書都能得分;行業協會對特殊人才的評價和推薦也在計分之列。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根據上海市年度人才開發目錄,申請者還可獲得由專業類別導向、產業(行業)導向和地區導向3項要素構成的“導向分”,得分高低按照緊缺、需要、控制和重點、一般,分不同情況來決定。
盡管上海的居住證,不僅僅是針對人才的,但它卻是首先在人才引進中實行的,而申領居住證,不惟文憑,不惟職稱,不惟身份,注重申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無疑給“人才”下了一個新的定義。
就在最近,上海市人事局有關人士稱,上海市將改革現行的人才統計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是,使統計意義上的人才概念越來越逼近實際意義上的人才概念,不僅要統計有學歷、有職稱的,也要統計沒學歷沒職稱,但有專業技能的;不僅要統計常住上海的,也要反映以柔性流動方式來滬的。這位人士說,上海將倡導大人才觀,把高級技工及特殊人才以及文化體育人才全部納入上海人才開發體系。
上海的做法,應該給我們以啟示。在我國人才開發不斷向前推進的偉大事業中,我們的人才研究應當與時俱進,這其中包括我們對“人才”概念的再認識,給它下一個新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