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諸如企業名為招聘、實為推銷,隨意處置求職者簡歷等“不和諧音符”的出現,很多求職者對大型招聘會的失望感在不斷增加。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招聘如今已逐漸成為求職者,特別是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
新近公布的一項大學生就業專項調查顯示:八成以上的企業主要通過網絡招收大學生,排在之后的方式是“熟人推薦”,而傳統的“參加社會招聘會”僅排在第三位;而在“是否通過社會招聘會找到工作”的調查中,有近七成求職者的答案是“否”。
招聘會效果差求職者難如意
調查顯示,對于招聘會的效果,近七成的求職者表示不滿意。許多求職者表示,招聘會上求職者遠遠多于招聘崗位的現實,使得能夠獲得企業面試機會的“幸運者”寥寥無幾。
此外,一些求職者認為現在的招聘會商業味道太重。主辦者往往注重招聘會本身的商業利益,而忽略了求職者和招聘企業的利益,結果使求職者對招聘會舉辦的目的和參加企業的構成很不滿意。
網絡招聘成求職主渠道
如今,中華英才網、51Job、智聯招聘等網絡招聘集團發展迅猛,我們郴州人才網的點擊率也不斷增高,網絡求職正在成為人才流動的主渠道。
記者在多家高校的BBS上調查發現,不少大學生通過網絡招聘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求職不用“跑細腿、磨破嘴”,足不出戶就可參加招聘會,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不久前,通過網上招聘成功獲得面試機會的天津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畢業生張明告訴記者,與現場招聘會、報刊上刊登招聘廣告等傳統招聘模式相比,網絡招聘具有信息量大、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成本低、無區域和時間限制等優點,因此,他和同學們更青睞網上招聘。
招聘信息真實性需把關
據了解,如今網上求職者越來越多,許多招聘網站每天有十幾萬甚至上百萬的點擊率。但在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方便快捷服務的同時,網絡招聘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些網站為聚攏人氣,發布一些過期崗位或虛假信息,也有一些求職者的簡歷存在造假問題。這些都對網絡招聘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此,許多求職者建議,招聘網站不能只是一個信息發布平臺,更應當設立專門機構或組織對招聘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把關,此外,還應增加招聘論壇等形式,使網絡招聘真正互動起來。
各高校的大學生都在關注自己應聘的命運。一些企業在招聘時的種種無理要求,很讓大學生哭笑不得,且歸納出企業無厘頭四之最。
四最之一離奇招聘算血型星座查祖宗三代
復旦大學小劉最近比較煩,他竟然因為自己的血型而丟了機會。小劉告訴記者,她前段時間通過了滬上某企業的筆試,本來信心滿滿地前去面試,可對方第一個拋來的問題卻讓小劉“一頭霧水”:面試官詢問起了小劉的血型星座,當小劉告知是獅子座B型血,立刻感覺到對方表情“晴轉多云”。最終面試官告訴她不會啟用她。
小李是上海某民辦高校的學生,在某會展公司的一次面試中,考官竟然詢問小李的外公是從事什么工作的?!爱敃r覺得這太可笑了,也太離譜,這又不是查戶口?!毙±畋硎?,這么多次面試中,問父母的工作狀況已經不稀奇了,不過問候祖宗三代還真是讓她很驚訝。
四最之二八卦招聘盤問私生活追究戀愛史
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大學生都表示,不少企業對應聘者的個人問題太關注。某高校會計專業小梁告訴記者,有一次面試中,面試官問到她的感情狀況,還盤問她談過幾次戀愛?!霸缇吐犝f面試中可能會問有否男朋友或女朋友的,但是從來沒聽說過這么刨根究底的?!毙×赫J為這問題太侵犯個人隱私。
小黃是上海海事大學學生,今年她面試過的一些外資企業中,曾經有公司的人事主管問她最近是否有結婚生子的打算。小黃表示,想不想結婚原本應該是很私人的事情,面試官有必要如此“八卦”嗎?
對此,一位人力資源專家透露了內幕,這個問題主要針對女生,有的公司擔心女員工工作后不久就結婚懷孕,容易導致員工流動性大,增加企業成本,而根據勞動法規,企業也不能在女員工懷孕時解除合同,所以干脆在招聘時就“關心”起了她們的終身大事。
四最之三傷人招聘簡歷墊飯盒資料當商品
如今不少公司在學生簡歷上做文章,有不良公司常常會把學生簡歷收集起來,當資料賣給保險公司等。有些企業到高校進行宣講,實際是為“造勢”,起到廣告效應,或是應付組織方,諸如此類的趕場子時,招聘人員常常將簡歷在現場胡亂丟棄,或是扔在垃圾桶里。
上海大學應屆畢業生小張就曾有類似遭遇。她和幾位同學在某社會招聘會上向一家廣告公司投了簡歷,中午時當她再次經過這家公司招聘展臺時,愕然發現她們幾個同學制作精致的簡歷,正在招聘人員的盒飯下墊著。小張氣憤地說,一份簡歷成本至少也要一兩元,竟然和舊報紙一樣用來給別人墊底,撇開經濟上的成本不說,簡歷都是同學們花了很大心思制作出來的,招聘人員隨意處理,大家實在感到很受傷。
四最之四惡劣招聘拉大招聘網倒賺報名費
在無理招聘中,企業趁火打劫最讓學生咬牙切齒。這樣的企業一般是皮包公司,利用學生求職心切的心態,利用優厚的待遇或降低門檻作“誘餌”,大肆賺取報名費或培訓費,再以各種借口讓學生“走人”。
上海大學學生小馮曾經在應聘中交過“冤枉錢”,有一次她看到某保險公司招聘保險經理,雖然并不了解保險行業,但是因為找工作心切,就投遞了一份簡歷,被電話通知面試,跑到現場一看,原來接到電話的人相當多。對方竟然說還要交100元報名費,現場排隊的人極多,她好不容易排到隊,對方竟然說要招的是保險代理,并非保險經理,還要試用3個月,且不給工錢。小馮后來就沒有去這家公司,100元報名費也“打了水漂”?!昂髞砺犝f,受騙上當的人相當多?!毙●T表示,學生本來就沒什么錢,竟然還有不良企業趁火打劫。
專家意見
保持心態平和婉拒難堪提問
應聘中遇到“無厘頭”企業怎么辦?是沉默還是爆發?上海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薛駿濤老師認為,學生在應聘中遇到“無厘頭”狀況首先心態應該保持平和,“可能有時候是招聘單位在試探學生,看看學生遭遇這種離譜的問題時有什么反應,例如一些客服崗位的人員需要具備這種素質”,學生在面試時也要把握分寸,不要白白吃虧。
中國勞動爭議網勞動保障咨詢顧問苗其巍也表示,有時候企業“管得太寬”可能是出于“套近乎”或者緩和面試氛圍,并非出于惡意,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要太放在心上?!澳壳安]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企業的招聘問題進行約束”,因此他建議,在面試中遇到實在不合理的要求,完全可以當面說不,“如果問題涉及個人隱私或比較敏感,而且與應聘完全無關,可當面告知不方便回答,或者委婉地拒絕”。
很多大學畢業生開始尋找工作,對于剛剛出道或者工作經驗欠缺的求職者來說,他們往往面臨著人才市場供需不平衡的嚴峻考驗。據調查,有6—7成求職者曾落入過“求職陷阱”。初涉職場,一定要多加注意。
陷阱名稱:試用陷阱
有些企業在招聘時,并不明確告知試用期,試用期的工資往往很低,企業承諾轉正后工資會大幅度上漲。但是,試用期即將結束時,企業便以各種理由炒求職者的“魷魚”。
危害:如果長期耗在某個企業的試用期內,不僅會讓求職者蒙受很大經濟損失,同時也對求職者的職業發展不利。
如何規避:在確定去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該公司的員工打聽消息,詢問那里的工作情況。如果已經去了該公司,更應該主動多和同事交流這些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頭”。一般同一單位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布相同的招聘廣告,說明該企業招聘的人數多且急,求職成功的可能性較大。若一個單位數周后再次發布同樣的廣告,說明該單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陷阱名稱:粉飾招聘崗位
招聘單位在招聘廣告上把職位寫成是“市場總監”、“保險事業部經理”,結果到了崗位,應聘者卻發現其實是去做“業務員”、“保險代理員”等。有的單位也會以“到基層先鍛煉鍛煉”為幌子,欺騙求職者,使他們繼續工作下去。
危害:粉飾招聘崗位使得求職者就職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職者由于種種原因,可能選擇了安于現狀,繼續這份工作,從而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如何規避:求職的時候要搞清楚職位的具體內容,仔細分析,詢問工作細節。某些用人單位提供的虛而不實的職位,常常冠以好聽的頭銜,但是卻強調無需經驗,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單位雖在招聘廣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種職位,其實這些職位都是做業務的,甚至是沒有底薪的業務。
陷阱名稱:招聘只為獲取創意或方案
由于聘請專家或者專業人才的費用較高,有些設計公司或者營銷公司為了節約成本,通過大規模招聘的方式來獲取好的創意或者方案。這類招聘往往要求應聘者做案例,進行創意反饋。
危害:這些公司并無實際崗位,求職者會因此失去了別的工作機會。
如何規避:求職者事先要和公司約定好策劃或者創意的勞動版權問題,聲明你的創意或者策劃不得隨意使用。
陷阱名稱:短信招聘陷阱
通過發送類似于“某單位因業務發展誠聘業務公關,月薪1萬元以上,可兼職”之類的手機短信找到可能上鉤的求職者,要求求職者在上崗前將一定數額的“押金”或者“培訓費”存到某賬戶。
危害:求職者如果輕信這些短信,會白白浪費了錢財或者透露了個人信息。
如何規避:要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回個短信或者交點不明不白的錢就可以獲得好的職位是不可能的。
求職陷阱實例解讀:
實例1:“星級飯店”招聘男女“公關經理”,無需工作經驗,無學歷要求;底薪800元,月薪可達數萬元,具體根據個人所得小費而定。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180cm以上,長相好。
專家解讀:這樣的招聘廣告往往是騙人的或是讓人加入不法行業。所以一定要遠離。
實例2:某企業招聘,把筆試或者面試地點安排在員工上班可見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設招聘臺,或者把筆試和面試時間安排在非員工工作時間。
專家解讀:這種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為了招新人,而是為了給現有員工施壓,所以求職者不要對這些招聘抱太大希望。
實例3:某企業常年招聘,但從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從不更換或者很少更換。招聘會上這些公司往往發給求職者很多宣傳冊、介紹公司文化的資料等。
專家解讀:這類企業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宣傳或者為公司積累人才庫,他們現在實際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職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細,再去應聘。
職業規劃專家認為,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求職者往往心情過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業設計的陷阱。因此,建議大家在求職時不應該只看到某個職位的誘惑,而應該事先意識到,求職本身是有風險的,可能會遇到一些陷阱。
求職者應該保持相對冷靜的心態,要有客觀冷靜的意識。事實上,很多求職陷阱都有清楚的破綻可尋。例如,以某種名義向求職者索取錢財,這是明顯的可疑行為。但是,由于人在本能上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往往在此時不容易保持冷靜的態度。從而產生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或許付出100元或者幾百元就能獲得一個職位。
對于求職所做的付出,求職者應該要有心理底線。很多人在求職中受騙也是僥幸心理導致的。要把握自我,不能失去判斷,尤其是不要有依賴心理,不要把改變的權利永遠放在對方手中。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實習期,讓你陷入無限期等待狀態,此時,留或不留應該早做判斷。